逛博物館不需要理由,因為它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博物館的力量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以“博物館的力量”為主題,旨在強調博物館所擁有的影響人類世界的巨大潛力和強大能量。
1905年,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創辦。歷經百年發展,如今的中國文博事業朝氣蓬勃、如火如荼。
在家門口就能一睹幾千年前的青銅文明
5月15日上午,福建博物院格外熱鬧,1號展廳外等待觀展的人流在雨霧中蜿蜒。
為助力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從5月12日起,“共飲一江水——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開展。據了解,此次展覽重點展出包括12件三星堆出土文物在內的55件(組)一級文物。
“戴金面罩銅人頭像、越王州勾劍、銅虎尊……在家門口就能一睹幾千年前的青銅文明,周末起個大早也值得!”等待入場的市民陳牧欣難掩興奮。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發展,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不斷發揚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的目標,到《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我國博物館事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最直觀的變化體現在數量上。我國博物館數量持續保持增長勢頭,免費開放比例穩步上升。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國博物館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家博物館建成開放;全國博物館年度參觀人數由7億人次增長至12億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億人次;實現平均每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發展目標,其中北京、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已達到平均11萬到13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越來越多的民眾享受到博物館的資源和服務。
記者注意到,在綜合類博物館、專題性博物館贏得青睞的同時,大量以民俗記憶、非遺傳承、工業遺產、近現代遺存、生活日用品等為主題的博物館不斷豐富博物館結構體系。僅2021年就有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共一大紀念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一批新設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湖北、蘇州博物館迎來新館,青海省博物館、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完成陳列改造,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一批非國有博物館建成開放。
越來越多的人,因為一座博物館,愛上一座城
六朝古都南京,用650多歲的明城墻記錄歷史與風采。城內,中華門甕城腳下,一座線條凝練、現代感十足的南京城墻博物館,搭建起新建筑與老城墻的“對話”。
對于來過南京城墻博物館的觀眾,這里建筑古今同構的設計,打破時空區隔,仿佛能將老門東街區的川流不息與古都昔日的繁華重合。
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也承擔著實證闡釋歷史文化、引導價值取向、培育審美情趣的重要職責。
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上,誕生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位列其中。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落成后的首展。展覽通過2600余幅圖片、3500多件套文物實物,為參觀者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史詩般展現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很多內容課上都學了很多次,但是來參觀后,感受明顯不一樣。在這里,我們能夠切身感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感受我們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進一步堅定報國的決心。”今年清明期間前來參觀的一位參觀者說。
知其所來,方能識其所在、明其將往。方寸之間,一覽千年。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2018年,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秱ゴ蟮淖兏?mdash;—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氣勢恢弘地再現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見證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發生的偉大變遷,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留下了沉重的回憶,也見證了中華民族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在舉國上下齊心抗疫之時,許多地方博物館也啟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的征集和保存工作。
“當代見證物是博物館藏品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收集、保存和展示這些承載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記憶的見證物,是我國博物館的重要職責和使命。”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
“活”起來、“潮”起來的,不單單是文物,更是我們心中泛起的文化自信
一部音舞詩畫《憶江南》,激活《富春山居圖》;一曲《只此青綠》,舞出《千里江山圖》的青綠濃麗……一比一再現圖畫意境,用舞蹈講述文物故事,2022年虎年春晚,讓中國傳統文博美學的現象級“破圈”再次上演。這一幕不由讓人聯想到此前“出圈”的《唐宮夜宴》。
從《唐宮夜宴》到《只此青綠》,現代藝術不約而同地從古代國寶中尋求創作靈感并成功“出圈”。在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看來,它們“爆火”是因為找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讓文物“潮”起來、“活”起來、“動”起來,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產生情感共鳴。“‘活’起來、‘潮’起來的,不單單是文物,更是我們心中泛起的文化自信。”
為激活文物生命力,各家博物館通過各種方式尋找更多的契合點。
有的利用直播拉近距離,破除神秘感。去年3月,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等500余件珍貴文物。從曾經的小眾熱愛,到今天的大眾期待,三星堆邁出的第一步是將考古發掘“上新”過程向公眾直播。
有的通過“櫥窗展示”,將文物保管、保護及修復、分析鑒別工作搬到“臺前”。三峽文物保護科技基地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觀眾不僅可以通過玻璃櫥窗觀察文物修復師正在進行的文物保護修復,還可以親自上陣,體驗文物修復工作。
有的創新表達,強化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轉化與傳播,講好文物考古故事。“沉浸式”考古盲盒、“草原石人”開瓶器、絲路手信、文物雪糕……近幾年,各家博物館結合自身藏品特點,在創意上下足功夫,打造專屬IP,讓文物融入日常生活,讓“老古董”煥發新生機。創意之下,技術加持,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讓院內音樂文物自成體系。他們基于古代音樂研究及復原展演的多項成果,結合數字全息技術,不斷提升古樂沉浸式演出效果,并在世界舞臺上,演奏古樂,彰顯文化自信。
守好用好文化遺產,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2021年5月,《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后,國內多家知名博物館把“世界一流”作為發展目標。
文物藏品是博物館的核心資源,豐富的藏品是基礎。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的實力和底氣,來自我國悠久歷史孕育出的燦爛文化。但同時也要看到博物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魏學峰指出,當前博物館、展覽存在的“千展一面”問題,暴露出文物藏品更新不足的窘境。對此,一些業內專家提到推進藏品檔案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在有計劃的預防性保護同時,推動館藏文物高清采集,建立數字資源庫,實現持久保護、永續利用。
守護文化遺產,用好文物資源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責,藏品的研究與展示是關鍵?!?020年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指數報告》提到,近兩年中國博物館在展品、活動和教育項目方面的品質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是我國創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的有利基礎,但要準確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還要加強內容建設,進一步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我們首先做好研究,把科學、權威、正確的觀點傳導給觀眾。而且我們在闡釋這些內容的時候,也要結合時代的特點,還要關注觀眾群體的接受方式。”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表示,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考慮觀眾的接受方式。
數字化與創新表達是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助攻”。當前,博物館與科技深入融合,5G、VR、AI等新技術的發展助力博物館服務不斷優化,也讓博物館更容易接近和參與,幫助觀眾理解復雜且精細的概念。“但一些刻意為之的數字化應用,顯得粗糙,不僅降低了文物價值也容易對文物造成損害,我們在先進技術的運用和創新上依舊要遵循內容為王。”一位博物館愛好者說。
博物館是一扇窗口,能夠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彰顯中國風貌、發出中國聲音。國家文物局在此前采訪中表示,指引中國的博物館邁向世界舞臺,要從過去主要展示藝術、科學、歷史價值的“文物外展”走向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蘊含的人類的共同價值,增強中華文明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本報記者 陳瑤
【編輯:田博群】
標簽: